原文链接

马尔萨斯无处不在。

没有瘟疫、没有饥荒、没有马克沁,马尔萨斯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给过度密殖的种群上课。


举个例子,独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如果一个人24小时的时间,都在寄宿制集体生活、小居室家庭监视、公共空间之间来回切换,经年累月的没有独处空间,对心理状态不可能没有负面影响。

更可怕的是,当年轻人在过密化生活方式中度过了痛苦的青年时代进入中老年。随着人体逐渐离开设计使用年限,大脑老化,情感能力下降,就会逐渐适应过密化生活方式。

首先要搞清楚,父母生孩子从来不是为了孩子好,因为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提前问孩子愿不愿意来自己的家庭。生育的本质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养老赡养、自我增殖、自我实现的欲望,强行将一个无辜生命拉到自己的家庭中并进行肆意捏造和控制的行为。

因此为了证明“自己年轻时吃过的苦不是白吃的”,中老年人也会非常积极的给子女营造和自己年轻受苦时非常类似的过密化、性压抑生活环境。

不仅是对子女生活隐私的侵入,还有对“军事化管理”学校的崇拜、对青春期恋爱的禁止、(不发达/内卷地区)对牺牲子女生活幸福也要“留在本地”的执念。


父母喜欢“吃苦代代相传”的心理逻辑是:如果孩子不吃自己的苦,不像自己一样度过性压抑的青春世代,不像自己一样在恶劣地区受苦,孩子如果比自己还健康、还成功,那自己吃过的苦算什么?

因此给孩子施加自己吃过的苦,是一种保卫自我价值的行为。

这种家庭内部的痛苦传递关系,是基于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温饱和安全得到满足后才会凸显。因此,家庭内部的痛苦传递是一种温饱安全的情况下,由于自我实现需求紧张而产生的马尔萨斯的实现机制。

某些种群,由于粮食的充足和相对的和平,在严重的过密化后依然能有效的进行生育。这种痛苦传递关系可以使得过密化早期,由于自我实现需求的畸形满足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几代人的传递之内得到有效的放大,从而降低生育率。

继而在更严重的饥荒、动乱之前限制人口生育率,属于种群的自我调节机制。


当代青年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顺应天时:别急着生了。

寻求地利:独立生活空间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不赶紧润去独立生活空间和隐私意识良好的地方,等大脑由于基本需求不被满足而畸形,就晚了。

创造人和:学会分析家庭成员行为的背后逻辑,无脑听从只会导致自己的人生变成父母自我实现的工具。